|
||||||||||||||||||||||||||||||||||||||||||||||||||||
陳蘊化打從1974年舉行首次個展至今,18年來,他已先後有了32次個展的驕人成績。正象滿室的藏書、藏畫一樣,蘊化沈默而富有、努力而收斂,如果不是因為這次畫展,我還以為他已挾藝遠遊或移居外國,結果是,新加坡雖小,他還在我們身邊,除了努力創新繪畫技法,不斷開拓未知的藝術領域,他還是一身絕藝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學生。
是嶺南派的傳人 陳蘊化的個展,定名為《師在自然》,從今日到12日,在博物院畫廊展出口40幅新作。在川日與12日兩天的下午3點正,畫家還會當眾揮毫示範。
初看部分本次展出的作品,馬上會驚覺蘊化的躍進,是由一種平和的漸變演化為強烈的突發,傳統的繪畫因素被很好的保留下來了,再就是創造了許多新技法,更加可貴的,早期他陷人嶺南派巢白並力圖苔身而出的苦悶表情化解了,顯得一片天朗氣清、毫無掛礙、阻滯,畫家的腸胃頑疾醫好了,臉色健康、紅嫩,情況確實可喜。
蘊化川歲開始從書本、雜誌找自己喜歡的古畫來細心臨摹,讀中一時進人新加坡藝術學院中國畫系學習,中間也兼學嶺南派技法,過後拜在兩位著名畫家歐豪年、黃磊生門下學藝,前者是函授性質,黃先生的出現,也改變了蘊化的人生和藝術道路。 原來,1972午黃磊生來新開畫展,他想在新加坡找一個得力助手,兩人一見傾心,結下了時間頗長的師生緣,人也飛到美國去。
在美國進人藝術學院,講課的洋人老師認為中國藝術有的是精華,為何東方學生偏偏要捨近求遠的到西方來取經。"這句話改變也堅定了蘊化對本身文化、藝術的信心,同時卻也用功吸收西方藝術的觀念與技法。1977年想自立門戶,闖蕩江湖,在眾多洋人的藝術家中製造一些 "專業"的奇跡,難是很難,所幸一位三藩市的畫商看上他的作品,畫竟在展出幾小時後,被人搶購一空。
畫作分三時期
第一個時期,向老師虛心學習並苦讀各門書籍以充實自己,開拓眼界。 第二個時期,發現自己不能始終亦步亦趨跟著老師的腳步走,於是認真視察周圍事物,景觀,希望能夠找到更多生活的題材而不是死的化石。 第三個時期,努力創新表現技法,不斷追求新的風格,保留嶺南派弟子的本色又在構圖上自有主張。 在談到嶺南派時,他說,這個畫派手法新,風格不保守,所畫花鳥,色彩鮮豔動人,非常吸引人。 蘊化的成功,也表現在下述兩方面。
他大膽採用西方的構圖法畫中國彩墨作品,以方形的框子分成內外兩部分,同時又求得局部和全體的統一、協調,畫中有畫、小中有大,確為少見的一類表現手法. 畫家相信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他曾暢遊歐美、亞洲多國,畫面上博采旅途所見景物、房舍 (包括古堡)等,同時又提防畫作流於洋化,於是成功地做了許多 "題材"上的轉移。
陳先生目前設帳授徒,學生多達百名。他認為教學相長很重要,於是把自己的所學和所得,做了最無私的公開,用意在於集思廣益,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來促成整個傳統水墨畫的變化。
轉載自聯合早報 藝苑 - Jan.8.1992
【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