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關於嶺南畫派嶺南派藝術家華人藝術家日本藝術家陳蘊化韻。藝術空間聯絡

 

傅抱石先生簡介

 


傅抱石(1904-1965)江西余姚人,1904年10月5日出生于南昌市。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少年时代,傅抱石在一家刻字铺和裱画店里,先是看师傅刻字、裱画,继而随师傅学习刻字、画画,为他后来的艺术路程铺垫了最初的基石。后来,傅抱石免费进入省立师范附小学学习,成了附小四年级的学生,并改名为傅瑞麟。


1921年,傅抱石高小毕业后免试直接升入江西省最高学府省立第一师范。十七岁的傅抱石只身回到章堂乡,在亲眼目睹了傅姓家族为其游乡庆贺的热烈景象后,傅抱石难以平抑自己的激情,在油灯下铺纸研墨,一挥而就《乡居图》,记录了他的故里"山乡景幽,农家无闲人"的印象。这或许就是他平生第一次进入到以笔墨抒写胸臆的境界。


在开始踏上艺术道路时,傅抱石将一本赵之谦《二金蝶印谱》当成他学习篆刻最初的范本和教科书。在第一师范的这段时间,他不断地去旧书店,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方面的著作。当他读到记述石涛《瞎尊者传》(陈鼎著)中的一句"我用我法"时,傅抱石顿开茅塞,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的思想欣赏不已。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他用很多的时间去读史论著作,并开始研究画史画论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从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到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他都一一涉猎。1925年,年仅22岁的学生傅抱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国画源流述概》。


1926年,傅抱石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并留校任教于附小。1933年3月傅抱石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徐悲鸿的鼎力推荐下,傅抱石获得了公派赴日留学的机会,傅抱石在上海登上了赴日本的轮船。


而立之年的傅抱石在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于史学泰斗金原省吾的门下,从翻译金原省吾的《唐代之绘画》和《宋代之绘入手》,开始了对中国绘画史的更为专业和系统的研究。


在日本留学时,傅抱石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 1934年5月10日,在导师金原省吾的帮助下,傅抱石的首次个展《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在东京银座松板屋举行不久,傅抱石的篆刻《离骚》又夺得了全日本篆刻大赛冠军,正当傅抱石在日本一帆风顺并筹备第二次展览的时候,家中传来了母亲病重的消息,不得不于1935年6月24日返回中国。但当他回到南昌的家中时,母亲已病故,傅抱石悲痛万分。


1937年,抗战爆发后,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于1938年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1939年4月,傅抱石携全家来到重庆,住在沙坪坝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山斋"。


傅抱石重庆时期的人物画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而矜持恬静。表现金刚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巴山夜雨的情景意趣,成了傅抱石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的主题。而他的画法也一变传统的各种皴法,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抱石皴"。这种皴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了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1945年10月,他和全家离开了居住了近七年的重庆"金刚坡下山斋",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


1949年11月26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批准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新中国从新年画工作中开始了改造旧美术的第一次运动。傅抱石开始研究毛泽东的诗词,并用他那惯用的表现文学作品的方法,将毛泽东诗词中那些激动人心的篇章移入到自己的画面中。
1957年5月,傅抱石以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领其他画种的五名团员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并写生作画、举行画展。自1935年从日本回国后,傅抱石一直没有迈出过国门,20余年后来到欧洲,一切都感到非常新鲜。面对异域风情,开始思考如何用中国的笔墨表现外国的风景,并尝试在发挥中国工具材料和笔墨形式特长的前提下,充分表现外国山川的特色。傅抱石的这些努力为中国的画家开创了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同时通过对国外风景的表现,使山水画在新题材的表现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傅抱石的欧洲系列写生中,傅抱石舍弃了国画中常用的构图方法,特别是在一些空白的处理方面不以国画中的奇险取胜,而是以一种比较平实和自然的画面处理,突出写生中的自然性,由此区别于那种人们所熟识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程式。在国外100天的日子里,傅抱石共完成了49幅作品,其中在布拉格和布加勒斯特先后举办了观摩展览,对宣扬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出了贡献。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始了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并由此推动了新山水画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发展。在长达三个月的旅行写生期间,这批生长于"草长莺飞"的江南画家相继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个省的十几个大中城市,瞻仰了革命圣地,参观了祖国建设成就,游览了风光名胜,达到了"开眼界,扩胸襟,长知识和向兄弟省市画家们学习"的目的。而对于傅抱石来说,此行的最大收获就是确立了这样的观点--"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将50年代初开始的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潮。几乎是在《"山河新貌"画展》展出的同时,傅抱石在有关方面的安排下又得了一次东北旅行写生的机会。从1961年6月到9月,傅抱石先后到长春、吉林、延边、长白山、哈尔滨、镜泊湖、沈阳、抚顺、鞍山、大连,然后渡海由青岛回到北京。傅抱石的后来感叹这次旅行是"兹游奇绝冠平生",可见这次旅行写生对傅抱石的影响。


60年代初,傅抱石的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他的生命也走向了低谷。1962年,病臂使他竟夜难寐,饮食不安。傅抱石并没有停止创作,在杭州创作出版了《浙江写生集》。


1963年,他专程赴井冈山、瑞金,创作了《井冈山》等一批作品。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脑溢血在家中辞世,享年61岁。


在傅抱石61年的生涯中,曾在南京先后生活了20年。1933年,傅抱石东渡扶桑前,曾在玄武湖留影。这是他第一次来南京,自此便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1935年,他留学日本归来,次年经徐悲鸿推荐到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从此以后,除去抗战期间随中央大学迁往重庆八年多和在江西老家不到两年之外,南京始终是傅抱石全家的居住地。


他十分热爱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刻苦自学,尤崇清代山水画革新家石涛,1921年考入江西第一师范学校,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从此走上艺术之路。1933年傅抱石进入东京日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很快以画、文、书、印“四绝”全才崭露头角,尤以山水画见长。1935年7月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除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任美术史教授外,先后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务。


从历史的角度看傅抱石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一方面是他自己在中国画创作上和美术史研究中的杰出成就,另一方面是在他的带领下出现了江苏国画家的创作群体,推动了整个事业的发展,使山水画的面貌在20世纪中期焕然一新。而由他开辟的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又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表现题材和表现方法,这也是他在特定的历史时空内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贡献。

 

 

藝術特色


  國畫大師傅抱石先生是位博大精深的學者,畢生著述二百余萬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他對古典文學與藝術的研究是同步的,于文學中尤鍾情於詩,歷代佳作無不熟稔,體現在他的畫中。大致有三重點:首先是他最崇仰的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心儀其品德情操,同情屈子“抱石懷沙”自沉汨羅江的悲壯結局,因而自號“抱石齋主人”,先生所作《九歌》圖早已斐聲遐邇。另一個重點是石濤。先生青年時期編著《石濤上人年譜》,從上人的生活到作品,考據精詳,故在藝術上受其影響也最深,且以石濤詩入畫,隨手拈來即成佳品。  作為重點中的重點,抱石先生取材最多的還是唐詩。唐詩在創作的當時就深入民間,即至今日,歷朝士子必讀的《四書》幾乎塵封,但唐詩中的名篇卻依然孺子能背。古代典藉中有關哲學、道德等內容能在一定條件下保存,而政治、社會的理論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被人淡忘,只有詩的藝術魅力卻永葆青春。畫家取材唐詩有其普遍性的一面,然而先生創作的唐人詩意畫卻有不同一般的特殊性。  畫家運用古詩有二種不同方式。一是以己意去湊古人的詩,譬如李白的《清平調》系藉芍藥寫大真,而有人只畫花,卻把詩句全部抄上,其實畫面離主題甚遠。另一種是根據古人的詩立意,或從中汲取靈感,抓住其精神實質進行藝術再創造,無須題詩而詩意盎然。抱石先生可稱後者之典範,他的古人詩意畫既有宏景 钜制,又有小品點晴,雖在有些畫中題上詩句,但不占重要位置,有的只寫題目,有時僅題款,可是讀者一目了然是哪首詩。臻此化境,絕非偶然。先生所有的繪畫作品都是轉化為視覺形象的詩,他本身就具備詩人的氣質。除了標明為詩意畫的以外,凡寫“胸中丘壑”或寫生作品,都是擷取大自然蘊蓄的詩意。描寫古人形象或其軼事,就是歌頌某一古人或吟詠某一場景的詩句。畫的語言即詩的語言,畫的意境即詩的意境。區別於一般所謂的“詩配畫”,而是詩即是畫,畫即是詩。

  抱石先生對古人從深切理解達到思想感情的共鳴。筆者曾多次提到,先生“思接千載”(劉勰《文心雕龍》語),屈原、李白、杜甫、石濤等古 人,不僅是他研究的物件,還成了摯友。抱石先生以絕代天才與古人息息相通,使他筆下的人物不同於穿古裝的現代演員而是真正的古人。因而他的古人詩意畫既體現了詩人的三昧,又是與作者靈魂的默契。不論相隔多少個世紀,先生與古人感情的相互碰接,就會激發出強烈的閃光。這是先生古人詩意畫卓絕千古之處,我們從《唐人詩意畫冊》可以略窺端倪。先生巧妙地以最少的筆墨表現最多的內涵,也是在最小的空間賦予最大的容量,非“大手筆”不能。十六幅冊頁取材于先生酷愛的四家——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第一幅李白《將進酒》是一首較長的“樂府”,教李白與“岑夫子”、“丹丘生”(指李白好友岑勳和元丹丘)同飲。畫面只有四個人物,點綴背景的弄夙為大寫意,略婦數筆似示上面有畫。詩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以及“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這些感情和議論,目的是抓住時機飲酒。畫家塑造人物時設計了李白的揮手動作——“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這一句話點出了詩的主旨,顯示了李白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的灑脫、氣派和豪情。詩人對面的一位已經微醺,另一位也有些拘謹,而李白卻意興愈高,沒有錢也不在乎,不管什麼值錢的東西都可拿去換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一醉方休。李白的這種性格與抱石先生又何其相似乃爾!先生也無愧為“酒中仙”,好象他也參與了這次飲宴,才有此神來之筆。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與兩大幅《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後一幅題字作“下了襄陽便洛陽”,或許另有所本,也可能偶然筆誤),題材相同。巫峽煙雲,長江浩淼,正是先生最得心應手的景色。大幅氣勢雄渾,小幅咫尺千里。在這幅冊頁中,筆勢飛動,重巒疊峰,若龍蛇騰舞,令人目不暇給。不論大幅小幅,都表現出舟楫在峽谷中順流而下,瞬息千里之勢,其精意就在一個“急”字,這正是杜工部當年聞家鄉收復,急欲返回的迫切心情。


文章來源:《藝術風-杭州美術教育網》

 

 

 

 

           

 

嶺南畫派   關於嶺南畫派   嶺南藝術家與作品   藝術家與作品   陳蘊化   韻。藝術空間  
 

ENGLISH

繁體中文

簡體中文

 

首 頁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的淵源

評文摘錄   

國畫/日本畫的關係

 

嶺南派大師與作品

嶺南派畫家與作品

 

畫展花絮

 

華人藝術家群像

 

日本畫大師與作品

 

陳蘊化簡介

評文摘錄

畫展消息

作品欣賞    陳蘊化近作

 

關於藝術空間

畫家藝術空間

主辦畫展    塲 地租賃

主辦講座    國畫課程

 
 © Copyright 2016 lingnan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Design: James 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