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劍父的畫
打破公式化的章法
融會中外畫學長處
曾柱昭
高劍父原名崙,字爵廷,廣東番禹人。十四歲即拜居廉為師。居氏山水多作水墨而用筆豪放;花卉草蟲則細筆著色,極其工緻。對於敷色、用粉、用水各技法多所發明,又擅寫生,題材佈局均能不落俗套。劍父早期對於昆蟲生態一絲不苟的研究和刻意寫生的精神,亦是得自居氏真傳。
其後劍父通過同門伍德彝的關係,得觀其家藏名蹟及廣東四大藏家所藏的中國歷代名畫,更加深了他對中國畫學的認識。後赴日本東京美術學院深造,對日本及西方繪畫亦有所研究。回國後,感於當時中國畫壇陳陳相因,了無新意的景況,於是主張藝術革命,提倡「新國畫」。所謂新、舊之別,並不在描繪技法的不同,而在於具有新的藝術觀及人生觀。新國畫的寫生,必須符合三個原則:首先畫作耍從現實中取材,以反映出真實的生活。至於題材方面,則無所限制,世間一切,無分貴賤或有情無情,皆可入畫。但畫中應表現出真切的感情及民族精神。其次畫作應要大眾化,藉以引起觀眾的共鳴,但並非純客觀的取媚觀眾或純主觀的目空一切。第三:畫作要有教育性,最終的目的是使大眾能接受藝術的薰陶和感化,所採用的方法是融會中外畫學的長處而成為新國畫。因為畫作之所以為中為西,是決定於內在的民族精神,而不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對於國畫的表現形式,他首先提出要繼承中
國畫的用筆,用墨及用色的優良傳統,並吸收現代的技法,以表現出光暗、透視、氣候、空間以及物質的肌理。在構圖方面,則要打破公式化的章法。題款則內容不拘,凡與畫作內容有關的皆可作為抒發已見的媒介。但此種改良國畫論,最為傳統畫家所反對,以至有謹稱劍父為「折衷派」的。
劍父的新國畫論,其實即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劍父成長於清末民初時局波動最大的年代,他的為人並非是一位孤芳自賞的避世畫家。劍父曾參加革命,其藝術生命與國家興亡息息相關。
转载自
嶺南派畫 王禮溥 藝術圖書公司
|